左秀丽医生:患者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世界内镜学界接受的唯一以中国学术单位名称命名的技术标准:齐鲁标准,是左秀丽医生带领团队完成的科研项目。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也由左医生主持完成。这位浑身散发着亲切柔润气质的医生,总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
左医生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内是齐鲁医院消化内科的“领军人物”,在外是位能独立解决疑难病症及危重病人抢救的医术精湛的医生。在整个山东地区,左医生的医术医德如雷贯耳,慕名而来的患者排满了她的门诊时间。从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勤孜不倦的在消化科学领域上下求索,坚守初心,诠释着人道精神和职业操守。
问:齐鲁医院消化科在山东是NO.1,这跟您一直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科研突破紧密相关,请问有哪些突出的科研业绩呢?
左:消化科团队结合临床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基础及临床医学研究。除了您刚才提到的齐鲁标准、智能机器人项目。还有科技部临床医学研究(消化疾病)协同网络建设示范应用研究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等等,以及多项区域重点、多中心项目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的《IBS(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互动异常发生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我们历时八年,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反复试验,发现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治疗IBS疾病,这项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参与IBS肠神经重构。这类患者应用益生菌“酪酸梭菌”就可以有效治疗腹泻型IBS,且效果显著,还有成本低的优势,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
问:您一直致力于科研方面的突破,您认为这对于平日医疗工作的帮助在哪里?如何平衡医教研的关系?
左:“科研是临床医生的使命。”为什么这样讲?大家都知道,临床医生是繁忙的,查房、看门诊、做胃镜、带学生等等,占据大多数的时间,但仍然要挤出时间去做科研,一名医生能够诊断的病人数量是有限的,科研则是对日常医疗工作的总结归纳和创新发展。
我们消化内科的同事,在完成日常门诊的同时,都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实验室,工作是没有固定上下班的,忙到凌晨甚至通宵也是常有的事。大家的时间都是一样,学会管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就显的很重要。
我时常对医学生们强调,要有明确的学业规划、就业方向,要对医学心怀热爱,对病人有仁爱之心,学会平衡临床、科研和学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有学生问我,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其实不过是把看连续剧、逛街的时间用在医教研上罢了。
左医生告诉我们,她非常期待将于6月18号-20号举办的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作为消化界的品牌活动,现场将有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同聚一堂,分享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只有掌握最先进的、智能化的技术,才能为中国消化事业、“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多贡献。“我希望能够将这些最新的技术理念带回基层,提升临床医师的技术水平,让当地老百姓受益。”左医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