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再谈"联姻"伦交所:每个交易所既竞争又合作
(原标题:李小加再谈“联姻”伦交所:不在意联姻失败,每个交易所既竞争又合作)
3月2日,香港立法会举行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出席了此次会议,就香港成为首选上市平台的策略进行简报。
李小加表示,港交所未来要通过“外资+内企”以及“内资+外企”双模式强化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角色。
特殊处理上市公司延期刊发业绩公告要求
因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上市公司可能无法及时刊发年度业绩报告,据统计,按以财政年度12月31日作为年结的公司计,可能受疫情影响的上市公司数目达到1781间。陈翊庭表示,港交所已经与超过98%的公司进行了联络,经过联络后其中1304家公司表示可如期进行业绩公布,另外122间公司可根据弹性安排公布业绩数据。随着内地逐步复工,剩下的少数公司会保持与联交所沟通及时作出更新。
陈翊庭指出,港交所与证监会、业界(包括会计界、上市公司、董事等)沟通收集意见,并将过去三周工作中上市公司的提问,以常见问题(FAQ)形式在网上刊登。
李小加表示,市场交易需要维持有序、并且信息充足,不可全面延期上市公司财报,因为缺乏信息会影响市场,所以选择逐个处理上市公司延期刊发业绩公告要求,而并非采取全面的财报延期刊发。
此外,近期受疫情全球扩散影响,美股出现暴跌暴涨,导致全球市场波动加剧。李小加表示,市场波动的风险确实存在,但港股市场在过去一年的累计涨幅远不如美股,“美股去年不断创新高,他们有更多的下行空间”。
港交所三重防御措施改善市场质量
有立法会议员质疑2018年至2019年港交所拒绝上市的公司数目比重有所下降,如何能反应港交所在审视上市公司方面趋于严谨时,陈翊庭表示,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并非只有拒绝上市一个措施,港交所设有三重防御措施,包括拒绝方式,检讨除牌机制,以及堵截上市公司进行后门上市等,改善市场质量的工作会继续全面进行。
港交所于2018年修改上市条例,推出“快速除牌”机制,若主板公司证券连续停牌18个月或GEM公司证券连续停牌12个月,港交所可取消有关公司的上市地位,港交所亦可视乎个别停牌公司的具体事实和情况而随时刊发除牌通知,给有关停牌公司一个时间较短的指定期限,表明如上市公司未能在该指定时间内复牌,港交所有权将其除牌。这意味着一些被认定“除牌”的公司,无需再经过三阶段除牌程序便有可能被除牌。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港交所共有49家上市公司除牌,其中根据私有化除牌的有10家,创业板除牌转主板的有20家,上市地位按照《上市规则》的除牌程序予以取消的有19家,为过去10年来最高。
2020年3月2日,德普科技上市地位被正式取消,不再交易,这也是2020年继铭源医疗(00233.HK)、中国动物保健品(00940.HK)、鼎和矿业(00705.HK)、麦达斯控股(01021.HK)、镍资源国际(02889.HK)之后第6家被联交所以上市规则除牌的公司。
据会计师向记者表示,未来两三年内被除牌的上市公司或将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在于:
1、在“快速除牌”机制下,给予停牌公司的时间有限,实施债务重组等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大增加了复牌难度;
2、港交所于2018年修例打击“壳股”,修例后“白武士”的注资更受限制、更容易被认定为“反收购活动”;
3、市场上壳价大跌,让“白武士”拯救停牌公司的兴趣大为减少;
4、2019年9月1日开始生效的新条例,如果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时,上市公司一般会被要求停牌。一旦停牌达到一定时限,就有除牌的风险。
不在意港伦联姻失败,每个交易所既竞争又合作
就立法会议员重提“港伦联姻”失败一事,因伦交所于拒绝信中对港交所提出多项尖锐批评,更表示宁愿选择上交所,李小加表示,自己完全不在意伦交所的粗鲁拒绝,并认为在并购交易中不愿卖出资产的一方会严词拒绝以赶走开价者,这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亦不新颖。
对于上交所,李小加则表示每个交易所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敌人,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合作伙伴,外界只看到上交所的敌对角色,但实际上有不少国际资本仍通过香港流入沪股,若上交所的生意做的好,对港交所也非常有利。
李小加还表示,未来港交所会继续强化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角色。他进一步指出,目前香港相比其他国际市场,仍然是最为吸引中国公司的市场,因为香港可为其提供国际投资者的资本,这是“外资+内企”模式,但对于本身已经身在外国的公司,角色则没有那么吸引。
“在未来,希望能够反过来,见到中国资金通过香港,投资在港上市的国际企业,即‘内资+外企’,这是港交所的发展方向,亦期望未来能够吸引希望获得中国资金的企业来港上市。”李小加称。
在立法会议员指出港交所在三年战略规划中提出的拥抱科技是否会导致重视科技投入在业务方面的发展而轻视在监管方面的应用时,李小加则表示,港交所在拥抱科技方面有两个维度的考虑,从较小维度来说,港交所会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提升交易服务,以及交易后基础设施建设等;而从大维度来说,考虑利用区块链技术等来提升对市场的监管能力和确保金融市场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