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到2.0,看互联网医疗正确的打开方式,医疗SaaS有可能崛起

2021-04-13 12:44:57  来源: techweb  责任编辑:小袁

作者:卢爱芳@科技资本论

盘点互联网医疗1.0

最近微医集团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IPO申请,微医是从2011年成立的挂号网发展而来,是中国最早做互联网医疗的公司。如此算来,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已经发展了十年时间。

港股已经有三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三家都是富二代,后二者因脱胎于电商,本质上更是一个医药电商平台。在商业模式上,平安好医生和微医有些接近。

三年前平安好医生作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闪亮上市时,其实互联网医疗还处在概念阶段,其所谓的在线诊疗不过是为平安保险的用户提供医疗服务。但经过新冠疫情的教育和催化,互联网医疗迅速完成了用户认知的普及,网上问诊也随之爆发。

微医在招股书中称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从收入结构来看,它的营收来自在线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跟营收靠卖药的京东健康、阿里健康有本质不同,跟平安好医生相比,医疗服务的比重也更大。

但无论是卖药还是卖服务,无论是这几家已经上市或准备上市的公司,还是好大夫、春雨医生等众多创业公司,它们的商业模式都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中心,将用户和医疗资源搬上网,本质上跟电商平台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是互联网医疗1.0的显著特征。

因为医疗的特殊性,可以说,第一代互联网医疗公司做得很艰难,像愚公移山般地一点点渗透。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根据易观千帆的报告,从2015-2019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最高年增速也只有35%。

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2020年财报显示,平安好医生的日均问诊量达到了90万次,同比增长了23.9%。而京东健康的日均问诊量达到10万次,是2019年的5倍。

经过十年的努力,互联网1.0的成果主要有三个:

1、连接了大规模用户,聚合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从用户数来看,截至2020年12月 31日,平安好医生的注册用户数是3.7亿,月活7200万;微医的注册用户数是2.2亿;京东健康的年活跃用户是8980万。阿里健康的医鹿去年才上线,没有公布数据。

从医疗资源来说,微医连接了中国超过7,800家医院,包括95%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注册医生超过27万名,其中约86%为主治医师或以上级别;27万名注册医生中,有超过15万名可提供在线诊疗服务,约12万名仅面向线上预约;

京东健康:覆盖超过1万家医院,自有和外部合作医生超过11万名;

阿里健康:签约医生3.9万人。

平安好医生:主要自建医疗团队,连接的外部资源包括:覆盖160 多家医美机构、430家中医诊所、近2,300家体检中心、近1,800家牙科诊所、超2,000家线下健康管理商家、超 5万家诊所及15.1万家药店。

2、形成了问诊、开药、支付、取药的线上闭环。

经过互联网医疗公司十年的努力,将资源搬上网,加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医疗体系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家政策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目前基本形成了一个线上问诊、开药、支付、药品快递到家的闭环,某种程度上来说,上网看病已经变成现实。

3、培养了用户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习惯。

用户开始上网获取医疗服务或相关产品,并且为之付费,这是互联网医疗1.0很重要的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医的MPU(平均月付费用户)约达2500万,平安好医生的MPU为400万。

不过仔细探究一下,互联网1.0表面的繁荣之下,存在几个根本性的问题:

1、网上看病只能解决简单的头疼感冒或者开药的问题。一旦疑难杂症、危急重病,哪怕是普通疾病的首诊,还是得到线下,因为看病需要检查、检验,归根结底还是面对面的事情。

2、各大互联网平台貌似聚合了很多医疗资源,但只要稍加研究就能发现,都是些边缘性资源。除了少数名医做招牌,各大平台的多数医生来自二三四线医院;上网的机构大量是医美机构、药店等等,都是医疗领域的非核心资源。

3、互联网医疗平台和线下是完全割裂的两个体系。

互联网医疗平台都签约了很多医生,但医生是以个体身份出诊,相当于多了一个副业,医院不加以限制就算好的,但治病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需要背后整个医疗体系的支撑。而一旦病人转入线下,能否再回到线上,是个未知数。

虽然互联网医疗平台解决了大医院挂号难的问题,但病人经常发现,按照预约的时间来到医院,还是要漫长的等待,最后只和医生聊了几分钟就感觉被打发了,而且病人还是找不到最擅长治自己这种病的医生。

可以说,艰苦卓绝地奋斗了十年,互联网医疗1.0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因为优质的医疗资源在线下、在公立医院,过去十年互联网平台费尽心思把医生资源化整为零搬到网上,解决的只是简易门诊。

这个问题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凸显出来了。一场疫情生生地把医疗服务切断了,很多需要看病的人没法去医院,这让政府和公立医院也看到了一个趋势和责任,要把线上医疗服务的能力建立起来。

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线上线下一体融合。

互联网医疗2.0改变了什么?

在这个背景下,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腾讯健康、和湛科技发布的互联网医院就特别值得关注。

其实,互联网医院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十年,各互联网医疗公司争先恐后地在全国各地跟线下医院合作建互联网医院。因为国家卫健委的监管一直十分严格,明确要求互联网医院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只能开展常见病的复诊服务等。互联网医疗公司只有通过与实体医疗机构的合作,才能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才有可能通过多点执业等方式,把医生“搬”上网,进而圈地线下的医疗资源。

微医网号称在2015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医院,截至2020年,微医共有27家互联网医院;平安好医生宣布与超120家线下医院达成互联网医院合作协议,其中有50家已经上线。

疫情期间,全国互联网医院的数量暴增。根据动脉网的统计,截至2020年4月30日,全国互联网医院只有497家,到2021年3月数量增加至1100家。

这1100家互联网医院的共同点就是,用互联网平台去整合医院的资源,作为线下医院的补充,而且尽量不影响线下的模式。

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此次发布的互联网医院,是三甲公立医院首次真正成为互联网医院的主角。它跟过去的1100家互联网医院究竟有什么不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陈俊强的阐述是,这是一家线上线下完全打通、提供一体化服务的数字医院。

所谓的线上线下打通包含三个维度:

第一,医务人员全部上网、线上线下流程全打通、数据全打通。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院把全院4000多名医务人员搬上网,这4000多医务人员有包括580多名高级职称的医生,为病人提供7X24小时的服务。

患者进入微信支付的腾讯健康入口,就能找到广西医科大第一附院。线上医院有智能分诊服务, AI会根据你描述的症状安排合适的医生,并且将你的病情处理生成电子病历,进入医院的HIS电子病历系统。等你到医院看病时,医生已经对你的病情有大致的了解,接下来的沟通就更有针对性。看完病回家后,如果发现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线上找到为你诊治的医生咨询。这样的看病模式显然比传统的更有效率,更有安全感。

第二,除了医生的诊疗过程,还将病人所需的护理、康复服务也进行线上线下的打通。

举个例子,肿瘤患者需要定期维护PICC导管,来自偏远地区的病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一趟南宁。现在广西医科大第一附院将全省133个经过系统培训的PICC导管维护网点放到线上,患者可以在线上预约就近的网点,享受上门服务,省去了舟车劳顿和路费。

第三,不仅是单个医院的打通,而是医院集群的打通。

广西医科大联合各地市医院建立了云医联体,病人拍的片可以通过影像云在医联体的内部流转,省去了重复拍片等。医联体之间可以对病人进行远程会诊、双向转诊。

可以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院把医院完全复制到数字世界,线上和线下完全融为一体。

在这个模式中,腾讯健康只扮演基础平台和技术赋能的助手角色,比如通过微信支付来连接病人,利用AI技术提供智能分诊、辅助诊疗,比如为医院提供影像云服务、远程会诊系统,还有通过企业微信帮助医院管理病人等等。

和湛科技则负责具体的实施和运营,包括线上线下的流程、数据如何打通,以及整个互联网医院的日常运营,帮助医院用数字来驱动业务。

而医院则回归医疗,只需专心做好医疗本身。

互联网平台、医院、运营服务商,三方各司其职,共建互联网医院。它和过去由互联网平台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在运营思路上有本质区别——我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互联网医疗2.0。

最大的区别是,无论微医、平安好医生还是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它们在网上提供的不过是简易门诊,而且无一不是流量思维。病人对于平台来说就是流量,用户进来之后,平台主要靠卖药、保健品、奶粉、体检甚至医美产品变现。

尤其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某种程度上来说,线上问诊更像一个引流业务,起到吸引用户、拉动药品销售的作用。虽然已聚合了数以万计的医生,其营收中还看不到在线诊疗的影子。

而广西医科大第一附院互联网医院提供的才是真正的诊疗服务,而且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不同。

广西医科大第一附院日均门诊量超过1万,陈俊强说对前几年医院门诊患者做了分析,发现复诊患者占比56.56%,当中只有34.34%的患者需要在院内检验检查,只有28.17%的患者需要在院内治疗,既不需要检验检查也不需要治疗的复诊患者占比56.47%。从整个门诊来看,开完处方取完药就走的患者占比高达33.67%,他们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在院内检查或者治疗。那么,这33.67%的患者是不是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解决就医的需求,避免奔波劳碌,节约时间成本呢?

这33.67%的问题,跟医院整体资源的分配管理息息相关,比如科学的分级诊疗、流程数据的打通、相关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等。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个医院的资源优化和管理的问题,于是有了上述三个维度的打通。

无论腾讯健康产品负责人吴志刚还是和湛科技CEO张晓东都感叹,难得有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这样强烈的创新欲望,所以三方才走到一起。

“现在互联网医疗这个赛道,已经不是供需关系的创新,是医院本身要有很大的创新,广西医科大一附院从院长、副院长到各个科室的主任都认为,这个时候要出来承担一件事情,中国未来的互联网医疗这个事应该由医院来干。”张晓东说,这是后疫情时代的倒推和反思。

腾讯健康产品负责人吴志刚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医院的信息化基础已经非常好,医保电子凭证和电子健康卡普及了,腾讯有了AI的能力、企业微信这个工具,各个环节的条件都具备了,一切都自然而然。

对于这么一个互联网医院要投入多少?如何评估经济效益?陈俊强表示,重点的是解决行业痛点,解决病人看病难的问题。

而吴志刚和张晓东都表示,医疗是一个大赛道,要看得长远一点。

医疗SaaS有可能崛起

去年我曾在《腾讯医疗的长期主义》一文中分析了腾讯健康的整体战略,它想以微信支付的“医疗健康”为入口连接用户,打造一个用户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平台。而此次的广西医科大第一附院,其实就是开始在平台上引入具体的医疗服务。

借助微信的力量,医院可以扩大影响力,比如广西医科大第一附院擅长治疗地中海症,却并非全国患者都熟悉。借助腾讯健康提供的AI等各种工具,医生可以更高效地服务病人,并进行诊疗后的管理,包括了解治疗效果、引导病人回来做复查,以后还可以在平台上招募志愿者等。

这种三方共建的互联网医院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

1、未来医院可以透过腾讯健康平台,把用户日常生活的健康管理状态和医院的数据打穿,形成完整的健康档案,从诊疗服务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2、现在只连接了医疗的核心医疗资源,接下来还可以将护理、康复等各种服务也放上去。既然PICC导管服务可以网上预约,其它服务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陪护服务、甚至养老服务,有没有可能网上预约?

3、医疗SaaS有可能崛起。

和湛科技除了交付互联网医院的实施方案,还负责日常的运营。和湛科技是广西最大的医疗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全区70多家三甲医院覆盖了27家,占比 41.1%,广西医科大第一附院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可复制的标杆?

张晓东认为,每个大的三甲医院的互联网医院都需要单家、单家的打通,但相同的部分应该能占到60-70%,运营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标准化的东西。

如果能将互联网医院的运营平台化,变成一种可订阅的服务,和湛科技将成为一家医疗SaaS。这对于中国众多的医疗服务提供商公司将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一直以来医疗服务难复制、难规模化的问题令它们很难做大。

围绕着医院为核心,腾讯提供用户入口、云、AI等基础设施,医疗机构负责具体的医疗服务,SaaS公司提供运营,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生态。

回过头来看,微医、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医疗1.0公司都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用互联网连接人和医疗产品及服务,跟电商平台是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之前电商平台只是连接了用户和商品,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电商平台也不得不往前走,就像阿里巴巴用犀牛智造介入工厂前端的生产,用钉钉切入到传统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拼多多作为农产品销售量最大的电商平台,也开始向农业数字化渗透。由此,从消费互联网走入产业互联网。

未来互联网医疗2.0也许不会完全取代互联网医疗1.0,但一定会成为互联网医疗的主力。

© 2019-2020 财经资讯网 | 用心去经营一个财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