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一座精神长桥
2021-02-16 14:57:25 责任编辑:小甲
题记:板桥品质值得发掘,值得传承;板桥精神永不过时,永不衰老。从兴化走出的郑板桥,带着人格的润泽,闪烁精神的光芒,走向千古,走向永恒。板桥光耀兴化,光耀潍坊,光耀历史,光耀人类。
江苏泰州,地肥水美,江北名城。泰州兴化,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县级市。
300多年前,在兴化东城一条叫作郑家巷的胡同,一个耕读之家,有一个大头男婴呱呱坠地。这孩子三岁丧母,由乳母抚养长大,后来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就是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54年后,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了七年县令,留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大量字画,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人本思想,留下潍坊朝天锅一样热气腾腾的诗篇,留给潍县百姓无尽的仰慕和思念。
若干年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江苏宜兴人徐悲鸿,反复观摩郑板桥名画《兰竹》,激动不已,奋笔疾书:“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山东潍坊,物华天宝,齐鲁名城。秦汉时为北海郡,北宋时属京东东路,明清时称潍县,郑板桥为官七年之地。
盛夏时节,在潍坊乡下长大,濡染昌潍大平原浓郁古风的笔者,来到泰州,走进兴化,怀着崇敬心情,拜谒板桥先生。
兴化城有板桥故居和纪念馆,回廊转舍,翠竹环绕。一丛丛秀竹,一簇簇新芽,俊雅其表,坚贞其质。清风掠过,窸窣如语,透出悠远禅意。
在兴化市政府党组成员、教育督导室主任曹伯高带领下,众人穿过繁华闹市,踏入一方净土。板桥雕塑肃立于流水之侧,掩映于修竹丛中,神态俊朗,眉目清爽。
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真正痴情于竹、以竹为友、终生画竹者,莫过于板桥先生。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郑板桥爱竹,既各得其所,也超逸众生。
长廊深处,庭院幽雅,此处有《道情》说唱。入得庭内,古色古香。有深蓝长衫之俊男,天庭如月,纯白长裙之淑女,气质如竹,若珠联璧合。执竹筒,调长板,演奏中对唱板桥《道情》。
《道情》是中华曲艺文学之奇葩,渊源于唐,鼎盛于清,唱为主,辅以说。板桥才情俱佳,有《道情》10首广为传颂。
板桥深谙人间烟火,其引子曰:“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
《道情》第十曰:“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艺者深情引吭,矜持而婉转,内敛而外逸。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几曲唱罢,全场肃然,众人不舍离去。
移步大堂,有幸观瞻板桥字画真迹。一干服饰笔挺、手套洁白的工作人员,表情庄严,神态虔诚,徐徐展开画卷,仪式感令在场者为之动容。据悉,纪念馆藏有板桥真迹33幅,以及各种版本的《郑板桥集》。
兴化城黛瓦灰墙,古朴典雅。闹市之中,民宅深处,造访了著名画家邹昌霖。此公乃板桥七世后裔女婿,画竹画兰,几十年潜心修炼,人已仙风道骨。极谦和,赠余竹画,形神兼备。配以六分半书之题跋,板桥风度,出神入化。
郑板桥(1693年——1766年),祖籍苏州,生于兴化。其身份定位是: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所谓“扬州八怪”,是指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前后近百年,并非完全同时期。因为为人处世、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故称“八怪”。笔者一直在想,打包“扬州八怪”,固然形成了群体效应,但对旷世之才的板桥而言,实在是淹没了他的声望。
兴化人杰地灵,学风炽盛。历史上曾出262位举人、100位进士,出过文状元、武状元,还出过不少名宦重臣。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纵横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的张士诚,都是兴化名士。范仲淹曾在兴化建学宫,岳飞曾兼泰州知州,驻军兴化,抗击金兵。湖南人魏源曾任兴化知县,编纂《海国图志》100卷,提出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策论,探寻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
历史如烟如海,人物若明若暗,而板桥先生历久弥亮。在浩瀚的时光天幕上,闪烁着愈来愈璀璨的光华。
距七品县令郑板桥1693年出生整整200年,1893年,有一个叫作石三伢子的男孩诞生在湖南韶山冲,这就是伟人毛主席。毛主席是哲学大家、文章大家、书法大家。建国初期,有一次与身边同志论书法,毛主席表扬了两个人,一个是晋代王羲之,一个是清代郑板桥。他说:“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遒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撼之感,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
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年在河南考察,参加兰考县县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讲话时引用了郑板桥的一首诗。他说:“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桥板九泉有知,定当欣然之至。在他谢世200多年之后,两位领袖,一个赞其艺术,一个褒其官品,何其欣慰与自豪!
山东境内,鲁中地区,省会济南与海滨名城青岛之间,有一座新兴城市,叫作潍坊,别称鸢都,古称潍县。
郑板桥《怀潍县》记载:“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这里以风筝著名,已举办37届国际风筝节;以朝天锅著名,起源于乾隆年间的铁锅猪下货、大杂烩香飘白浪河两岸;以青萝卜著名,“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县萝卜皮”。
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座以轻工业名世的城市,“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名闻遐迩,鼎盛一时。有郑板桥《潍县竹枝词》为证:“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好官郑板桥,勤政善治,带领当年的潍坊人民,熬过了灾荒,赢得了繁荣。
座落于潍坊市胡家坊街,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十笏园”,也是郑板桥纪念馆。“十笏”,是以官员上朝时手执的笏板比喻庭院之小巧玲珑。
35年前,1986年隆冬时节,古城潍坊天寒地冻。这天下午,萧瑟寒风中,由潍坊市水产局办公室主任王广成引领,十笏园迎来了三位来自青岛的客人。其中一个细瘦青年,用心瞻仰,流连忘返。回去不久,写下散文《缅怀郑板桥》,发表在《青岛日报》琴岛副刊。后来,文章获奖。这是一个学海水养殖专业的水产技术员,正备考高教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间最珍贵的是情怀。仁慈之心无价,人本思想难得。
读郑板桥诗词,格思高远,意趣生动。有许多篇章酣畅淋漓,血性贲张,字里行间体现对弱者的同情,对百姓的悲悯。如《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客观反映社会底层疾苦,鞭笞官吏之残暴与贪婪,有杜甫“三吏”“三别”之风。
《逃荒行》写于1746年,作者由范县改任潍县。这一年,山东大饥,饿殍遍野,板桥有感于潍县饥民外出逃生的惨相,写此长诗以纪其悲状。诗中有云:“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万事不可言,临风泪如注。”为了活命,卖掉妻子、儿女,走上了不知所终的讨荒路。
《还家行》描述了“死者葬沙漠,生者还旧乡”的现实。讨荒者归家后“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驱狐窒鼯鼠,扫径开堂皇”的凄荒,典出的故妻赎回时“摘去乳下儿,抽刀割我肠。其儿知永绝,抱颈索我娘”的悲怆,妻归前家后“后夫携儿归,独夜卧空房。儿啼父不寐,灯短夜何长”的惨状,催人泪下,不忍卒读。
而《思归行》,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现实,“山东遇荒岁,牛马先受殃。人食之十三,畜食何可量。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
乾隆18年(1754年),山东大地遭遇大旱。郑板桥因赈济饥民得罪了上司,被罢官。临行之前他写下“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挂印而辞,潇洒而去。
板桥之诗作,追求的是生活化、平民化,既不故作高深,更无扭捏作态,通俗易懂,亲切自然,于高雅与通俗之间开心明理,如一股清风吹过文坛。
秋雨先生之专著《中国文脉》,认为明清两代540年,风华耗尽,文脉衰弱,进入萧瑟晚景。除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和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再无人入其法眼。
人世沧桑,风流云散,不少显赫人物,终为历史长河所褪色。明清以来,文脉平平,而板桥尤为突出,历久弥新。窃以为,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独树一帜,创六分半书,不仅文脉浩然,更有鲜明的人本思想、厚重的精神沉淀。
板桥精神,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的追求精神,是“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进取精神,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仁慈精神,是“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旷达精神,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精神,是“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哲思精神,是“淡如我辈成胶漆,狂到狂奴有性情”的洒脱精神。
读板桥诗文,雅俗共赏,多有警句箴言。板桥思想,启蒙世人,鞭策众人,济世利人。板桥精神,源远流长,泽被后世。
在板桥谢世70年之后,较之先生晚生整整100年的湖南邵阳人魏源(1794-1857),来到兴化任知县。他爱民如子,躬身实践,为后人留下“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的精神长廊。
在兴化,有幸与时任市委书记叶冬华、市长方捷、常务副市长徐立华交流。说及板桥先生,切磋板桥文化,莫不感慨系之,自豪自励。冬华是泰兴人,本科时在山东大学法学院攻读,曾在山东潍坊法院实习过,对板桥精神有着独到的领悟与思考。方捷是扬州人,办公室里备有几个版本的板桥全集,余暇研读,滋养情怀。徐立华是土生土长的兴化人,说及板桥,满怀崇敬。
这个冬天,京华天寒,小区竹正瘦。于家中寻出昌霖先生所赠板桥翠竹图,用心品读,觉竹枝劲秀,春意葱茏。
画中配板桥诗曰:“曾栽密密小楼东,又听疏疏细雨中。满砚冰花三寸结,为君图写旧清风。”有所感受,提笔疾书:“天下江河日夜东,白发少年仍懵懂。留得板桥精神在,千帆归来抱春风。”
郑板桥是一座人格的坐标,也是一座精神的长桥。凭着这桥支撑,沿着这座长桥,我们跨过沟壑,穿越河流,告别险滩,离开堵塞,一路向前。
从兴化走出的板桥,带着人格的润泽,闪烁精神的光芒,走向千古,走向永恒。板桥光耀兴化,光耀潍坊,光耀历史,光耀人类。板桥精神值得发掘,值得传承,永不过时,永不衰老。
郑板桥是一座精神长桥
贾玉奎
一
贾玉奎
一
江苏泰州,地肥水美,江北名城。泰州兴化,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县级市。
300多年前,在兴化东城一条叫作郑家巷的胡同,一个耕读之家,有一个大头男婴呱呱坠地。这孩子三岁丧母,由乳母抚养长大,后来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就是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54年后,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了七年县令,留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大量字画,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人本思想,留下潍坊朝天锅一样热气腾腾的诗篇,留给潍县百姓无尽的仰慕和思念。
若干年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江苏宜兴人徐悲鸿,反复观摩郑板桥名画《兰竹》,激动不已,奋笔疾书:“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山东潍坊,物华天宝,齐鲁名城。秦汉时为北海郡,北宋时属京东东路,明清时称潍县,郑板桥为官七年之地。
盛夏时节,在潍坊乡下长大,濡染昌潍大平原浓郁古风的笔者,来到泰州,走进兴化,怀着崇敬心情,拜谒板桥先生。
二
兴化城有板桥故居和纪念馆,回廊转舍,翠竹环绕。一丛丛秀竹,一簇簇新芽,俊雅其表,坚贞其质。清风掠过,窸窣如语,透出悠远禅意。
在兴化市政府党组成员、教育督导室主任曹伯高带领下,众人穿过繁华闹市,踏入一方净土。板桥雕塑肃立于流水之侧,掩映于修竹丛中,神态俊朗,眉目清爽。
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真正痴情于竹、以竹为友、终生画竹者,莫过于板桥先生。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郑板桥爱竹,既各得其所,也超逸众生。
长廊深处,庭院幽雅,此处有《道情》说唱。入得庭内,古色古香。有深蓝长衫之俊男,天庭如月,纯白长裙之淑女,气质如竹,若珠联璧合。执竹筒,调长板,演奏中对唱板桥《道情》。
《道情》是中华曲艺文学之奇葩,渊源于唐,鼎盛于清,唱为主,辅以说。板桥才情俱佳,有《道情》10首广为传颂。
板桥深谙人间烟火,其引子曰:“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
《道情》第十曰:“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艺者深情引吭,矜持而婉转,内敛而外逸。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几曲唱罢,全场肃然,众人不舍离去。
移步大堂,有幸观瞻板桥字画真迹。一干服饰笔挺、手套洁白的工作人员,表情庄严,神态虔诚,徐徐展开画卷,仪式感令在场者为之动容。据悉,纪念馆藏有板桥真迹33幅,以及各种版本的《郑板桥集》。
兴化城黛瓦灰墙,古朴典雅。闹市之中,民宅深处,造访了著名画家邹昌霖。此公乃板桥七世后裔女婿,画竹画兰,几十年潜心修炼,人已仙风道骨。极谦和,赠余竹画,形神兼备。配以六分半书之题跋,板桥风度,出神入化。
三
郑板桥(1693年——1766年),祖籍苏州,生于兴化。其身份定位是: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所谓“扬州八怪”,是指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前后近百年,并非完全同时期。因为为人处世、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故称“八怪”。笔者一直在想,打包“扬州八怪”,固然形成了群体效应,但对旷世之才的板桥而言,实在是淹没了他的声望。
兴化人杰地灵,学风炽盛。历史上曾出262位举人、100位进士,出过文状元、武状元,还出过不少名宦重臣。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纵横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的张士诚,都是兴化名士。范仲淹曾在兴化建学宫,岳飞曾兼泰州知州,驻军兴化,抗击金兵。湖南人魏源曾任兴化知县,编纂《海国图志》100卷,提出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策论,探寻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
历史如烟如海,人物若明若暗,而板桥先生历久弥亮。在浩瀚的时光天幕上,闪烁着愈来愈璀璨的光华。
距七品县令郑板桥1693年出生整整200年,1893年,有一个叫作石三伢子的男孩诞生在湖南韶山冲,这就是伟人毛主席。毛主席是哲学大家、文章大家、书法大家。建国初期,有一次与身边同志论书法,毛主席表扬了两个人,一个是晋代王羲之,一个是清代郑板桥。他说:“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遒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撼之感,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
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年在河南考察,参加兰考县县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讲话时引用了郑板桥的一首诗。他说:“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桥板九泉有知,定当欣然之至。在他谢世200多年之后,两位领袖,一个赞其艺术,一个褒其官品,何其欣慰与自豪!
四
山东境内,鲁中地区,省会济南与海滨名城青岛之间,有一座新兴城市,叫作潍坊,别称鸢都,古称潍县。
郑板桥《怀潍县》记载:“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这里以风筝著名,已举办37届国际风筝节;以朝天锅著名,起源于乾隆年间的铁锅猪下货、大杂烩香飘白浪河两岸;以青萝卜著名,“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县萝卜皮”。
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座以轻工业名世的城市,“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名闻遐迩,鼎盛一时。有郑板桥《潍县竹枝词》为证:“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好官郑板桥,勤政善治,带领当年的潍坊人民,熬过了灾荒,赢得了繁荣。
座落于潍坊市胡家坊街,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十笏园”,也是郑板桥纪念馆。“十笏”,是以官员上朝时手执的笏板比喻庭院之小巧玲珑。
35年前,1986年隆冬时节,古城潍坊天寒地冻。这天下午,萧瑟寒风中,由潍坊市水产局办公室主任王广成引领,十笏园迎来了三位来自青岛的客人。其中一个细瘦青年,用心瞻仰,流连忘返。回去不久,写下散文《缅怀郑板桥》,发表在《青岛日报》琴岛副刊。后来,文章获奖。这是一个学海水养殖专业的水产技术员,正备考高教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五
人间最珍贵的是情怀。仁慈之心无价,人本思想难得。
读郑板桥诗词,格思高远,意趣生动。有许多篇章酣畅淋漓,血性贲张,字里行间体现对弱者的同情,对百姓的悲悯。如《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客观反映社会底层疾苦,鞭笞官吏之残暴与贪婪,有杜甫“三吏”“三别”之风。
《逃荒行》写于1746年,作者由范县改任潍县。这一年,山东大饥,饿殍遍野,板桥有感于潍县饥民外出逃生的惨相,写此长诗以纪其悲状。诗中有云:“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万事不可言,临风泪如注。”为了活命,卖掉妻子、儿女,走上了不知所终的讨荒路。
《还家行》描述了“死者葬沙漠,生者还旧乡”的现实。讨荒者归家后“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驱狐窒鼯鼠,扫径开堂皇”的凄荒,典出的故妻赎回时“摘去乳下儿,抽刀割我肠。其儿知永绝,抱颈索我娘”的悲怆,妻归前家后“后夫携儿归,独夜卧空房。儿啼父不寐,灯短夜何长”的惨状,催人泪下,不忍卒读。
而《思归行》,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现实,“山东遇荒岁,牛马先受殃。人食之十三,畜食何可量。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
乾隆18年(1754年),山东大地遭遇大旱。郑板桥因赈济饥民得罪了上司,被罢官。临行之前他写下“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挂印而辞,潇洒而去。
板桥之诗作,追求的是生活化、平民化,既不故作高深,更无扭捏作态,通俗易懂,亲切自然,于高雅与通俗之间开心明理,如一股清风吹过文坛。
六
秋雨先生之专著《中国文脉》,认为明清两代540年,风华耗尽,文脉衰弱,进入萧瑟晚景。除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和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再无人入其法眼。
人世沧桑,风流云散,不少显赫人物,终为历史长河所褪色。明清以来,文脉平平,而板桥尤为突出,历久弥新。窃以为,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独树一帜,创六分半书,不仅文脉浩然,更有鲜明的人本思想、厚重的精神沉淀。
板桥精神,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的追求精神,是“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进取精神,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仁慈精神,是“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旷达精神,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精神,是“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哲思精神,是“淡如我辈成胶漆,狂到狂奴有性情”的洒脱精神。
读板桥诗文,雅俗共赏,多有警句箴言。板桥思想,启蒙世人,鞭策众人,济世利人。板桥精神,源远流长,泽被后世。
在板桥谢世70年之后,较之先生晚生整整100年的湖南邵阳人魏源(1794-1857),来到兴化任知县。他爱民如子,躬身实践,为后人留下“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的精神长廊。
在兴化,有幸与时任市委书记叶冬华、市长方捷、常务副市长徐立华交流。说及板桥先生,切磋板桥文化,莫不感慨系之,自豪自励。冬华是泰兴人,本科时在山东大学法学院攻读,曾在山东潍坊法院实习过,对板桥精神有着独到的领悟与思考。方捷是扬州人,办公室里备有几个版本的板桥全集,余暇研读,滋养情怀。徐立华是土生土长的兴化人,说及板桥,满怀崇敬。
这个冬天,京华天寒,小区竹正瘦。于家中寻出昌霖先生所赠板桥翠竹图,用心品读,觉竹枝劲秀,春意葱茏。
画中配板桥诗曰:“曾栽密密小楼东,又听疏疏细雨中。满砚冰花三寸结,为君图写旧清风。”有所感受,提笔疾书:“天下江河日夜东,白发少年仍懵懂。留得板桥精神在,千帆归来抱春风。”
郑板桥是一座人格的坐标,也是一座精神的长桥。凭着这桥支撑,沿着这座长桥,我们跨过沟壑,穿越河流,告别险滩,离开堵塞,一路向前。
从兴化走出的板桥,带着人格的润泽,闪烁精神的光芒,走向千古,走向永恒。板桥光耀兴化,光耀潍坊,光耀历史,光耀人类。板桥精神值得发掘,值得传承,永不过时,永不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