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解读研究,理解指南,努力提高临床水平
进入21世纪,临床医学已经进入循证时代,以一个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为标尺,医学专家们编辑相关疾病临床指南,规范人们的医疗行为。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医生认识水平、心血管流行病学状况和卫生经济状况的不同,不同国家心血管指南也不尽相同,关于指南推荐的争论也是临床医学领域的华山论剑,最为精彩绝伦。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陈俊医生就是参与其中的一位特立独行的“剑客”。
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发表引起了轩然大波,该指南修改了高血压定义,下调了降压的靶目标在业界引起了广泛争议。新指南发布之时,国内多数医生不能完全认同指南的变化,陈俊医生作为支持美国指南观点的医师第一时间在《中华高血压杂志》发表编辑部述评撰文阐述美国高血压指南变化的原因和意义。3年过去,积极降压的理念逐渐被大家接受,美国指南防线前移、积极降压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美国欧洲指南发布之后,2018年我国也着手更新我国高血压指南,这次中国高血压指南的制定引发了我国心血管学术界最大的一次争论,双方剑拔弩张,对“H型高血压”的命名和定义各执一词,甚至引发媒体的关注。而对“H型高血压”首先提出公开质疑的就是陈俊医生,在2016年《中华高血压杂志》发表的陈俊医生这篇“对‘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几点不同看法”的文章中,他对“H型高血压”这一名称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指出共识中关于“H型高血压”防治推荐中的不严谨之处,同时对高同型半胱氨酸定义提出自己看法。陈俊的观点得到了多数专家的赞同,2019年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最终没有将“H型高血压”列为正式病名,关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定义也没有采纳共识中的建议而维持在15微摩尔/升水平。近年,针对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控现状,陈俊在《中华高血压杂志》上撰文,建议将年轻人的血压靶目标下调至130/80mmHg,作者认为这是适合中国流行病学特色的心血管病防治推荐。目前,各国指南推荐的血压管理都遵循靶目标+危险分层的模式进行控制。危险分层关注的是绝对风险,而忽视了相对风险,从终身获益而言其显然存在漏洞,特别是对于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发病越来越年轻且明显升高的趋势,引入年龄与靶目标结合的防治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考虑年龄因素,结合靶目标将高血压防线前移极可能成为我国高血压管理策略的一个特点。
除了在高血压领域,在血脂管理、心力衰竭诊治、急性冠脉综合症治疗等多个方向,对于临床共识指南陈俊医生也提出过很多建设性意见,在业界引起了广泛争论。临床治疗的选择,有赖于对于临床研究的理解。当前,我国学术组织林立,各种临床规范诊疗资料繁多,仅在心血管领域,已经发布了近200个专家共识,这些共识多数质量并不高,指南与共识之间、不同共识之间对同一问题推荐并不尽一致。更多的指南和共识并没有给临床诊治带来便利,反而制造了混乱。针对此现状,陈俊总结国内临床研究解读的相关文章,2019年他在《中华内科杂志》撰文“临床研究解读的常见误区”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研究的解读能力,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在陈俊医师看来,作为一个现代临床医生,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展,循证医学理念和医学统计学知识是你必备的技能,有了这个背景,你才能对临床研究和指南有较好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站在医学的最前沿,为患者制定最前沿、最科学的治疗决定。(文/高楠)